厦门大学童敏教授来访——第9期“至善学术讲坛”简讯
.
发布时间:2018-11-30   信息来源:人文学院   动态浏览次数:710

为进一步拓展人文学院各学科专业人员知识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行业相关领域专家的学术交流,人文学院邀请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童敏主持“至善学术讲坛”第九讲学术交流活动。

11月30日,童敏老师做了主题为“社会工作的协同实务研究——实务与研究的协同互促”的讲座。首先,童教授介绍了我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处境的改变,提出本土社会工作实务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工人员流动,经验流失;二是重复性高,队伍不精;三是机构定位模糊,潜力不足。而社会工作实务最关键在于项目,通过项目把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连接起来,通过项目把方法、价值、理念连接起来,通过项目达到与社会的对接,使社工不再诉说个体的故事,而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同时本土社会工作研究也同样面临三个方面的主要挑战:一是与实务脱节;二是陷入实务中;三是不知如何提炼。而要如何使知识生产和实务生产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工作相结合,发展出有影响力的实务研究,那就要与走进实务场景,与一线社工协同合作,形成“实务创新”为导向的协同研究模式,最终达致实务和研究互促的目的。童敏老师系统回顾了实务研究的发展过程:70年代之前出现的实证逻辑和经验逻辑、70年代之后出现的行动研究、80年代之后出现的实践研究——批判理性(自觉理性)以及90年代之后出现的实践研究——位置理性(反身理性),确立实践practice作为探究的方式,关注到行动者、利益相关方和权力的关联(位置意识、主体性与多元化结合)。讲座的最后,童敏老师以深圳南山慢病院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主动式社区治疗项目(ACT)和同心的“暖心宅急送”项目,分享如何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以及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重要的步骤。

通过讲座,在场的老师、机构同仁和同学们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和研究有了新的认知,并且对开展实务和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童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童教授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阐述了如何在实务中推进研究,如何通过研究构建实务框架,讲解深入浅出。最后,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