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展人文学院各学科专业人员知识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行业相关领域专家的学术交流,人文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经理、社会学系教授陈涛主持“至善学术讲坛”第十一讲学术交流活动。
4月1日,陈涛教授做了主题为“发展性社会工作与社区营造”的讲座。陈教授以《今日说法》“心的重生”视频为导入,向在座师生系统介绍了发展性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营造。陈教授首先剖析了直接社会工作和间接社会工作的区别,与使用精密手段的直接工作手法不同,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为代表的间接社会工作更强调通过培养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紧接着陈教授以青红社工介入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512”地震的灾后重建项目为案例,具体讲述了社工使用发展性社会工作这一理念实施项目的整体流程:第一阶段,建立灾后治疗性小组,组员在小组中分享受灾经历、相互抚慰灾后创伤,增进组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选拔小组领袖;第二阶段,在小组的基础上建立生产性合作社,引入“发展生计”的目标,组建管委会,培育小组领袖,使用增权赋能的方法促进个人成长和合作社的独立运作。在项目过程中,服务对象通过生产性的手段重建自我认知和生命的意义,完成从受助到自助乃至助人的转变。最后,陈教授从理论上对该模式进行了提炼,介绍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的两个基本假设:服务对象被排斥参与在主流的经济活动之外;服务对象自身拥有能力,只是受到了环境的限制。社工要做的是改善环境,挖掘服务对象的潜力,扮演照顾者、陪伴者和同行者角色,帮助服务对象从受助、自助走向助人。
通过讲座,在场师生对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下的工作模式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并围绕着该模式的主要服务群体、服务流程,以及在此模式下社工介入与公共政策提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陈教授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最后,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